近年来,台湾海峡两岸关系日益紧张,尤其是赖清德上台后,岛内的一些言行让局势看起来如同紧绷的弦,随时可能引发冲突。然而,台湾学者曾淳良早在2024年就曾指出,尽管目前两岸关系看似紧张,但中国大陆并不急于采取军事行动。这一观点,基于其深刻的现实观察,至今仍有其道理宏融信,尤其是当我们看到2024年到2025年上半年一系列事件的发展,愈加印证了大陆的战略定力。
曾淳良是一位专注于美中互动对台湾经济影响的国际关系学者。早年他获得了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博士学位,并在海峡交流基金会担任综合服务处长,处理过诸多两岸民间交流事务。之后,他转到辅仁大学担任研究员,并曾在东京大学做过访问学者。他的研究注重实证,发表了许多基于数据的论文和评论,强调经济层面的现实影响。在国民党智库担任过顾问的他,提出大陆并不急于采取军事行动,正是因为实力和时间站在中国这边。
举个例子,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,国家各方面发展稳健,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。与此同时,民进党继续执政,赖清德在其5月20日的就职演讲中明确表示“两岸互不隶属”,直接触碰了中国的底线。仅仅几天后,大陆东部战区便举行了“联合利剑-2024A”演习,演习涵盖海空战备警巡、战场控制和精确打击等多项内容。演习规模不小,舰机抵近台岛周边,岛链内外联动,显然是在回应赖清德的挑衅。
展开剩余78%接下来,10月14日,大陆又举行了“联合利剑-2024B”演习,规模同样庞大,警告台独分子和外部势力。这一系列军事动作,虽然让岛内部分民众感到焦虑,但中国大陆始终保持冷静,并没有急于动用全部的军事手段。军事仅是其多重手段中的一张牌,大陆通过军事演习保持压力,保持常态化的演习,而不是急于在此时决出胜负。
除了军事手段,大陆在法律上的措施也不容忽视。2024年6月,大陆发布了《关于依法惩治“台独”顽固分子分裂国家、煽动分裂国家犯罪的意见》,并通过国台办官网专栏,对一些长期散布分裂言论的台湾名嘴及其家属实施了惩戒。不同于过去的“大水漫灌”,这一系列打击措施精准而有针对性,目的是让岛内那些台独分子认识到,法律的威慑力同样强大,无需动用军事手段,也能起到警示作用。
在经济领域,大陆也展现出了极强的调控能力。2024年,大陆根据ECFA(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)相关条款,暂停了对台湾134个税目产品的协定税率,给台湾出口造成了一定压力。然而,尽管如此,两岸的贸易并未完全中断,反而出现了增长。根据海关数据,2024年两岸贸易总额为2929.71亿美元,同比增长了9.4%。这表明,大陆依然有能力调控两岸经济互动的节奏,不让民进党脱钩的企图得逞。
随着时间进入2025年,大陆对台经济合作的步伐并没有放缓。台资企业在大陆的投资和设立仍在增长,尤其是福建作为两岸融合发展的示范区,吸引了更多台湾民众前来定居。每月都有人申请到大陆定居,显示出两岸经济和文化交流的深度融合。
在交流合作方面,大陆同样保持着积极的步伐。2024年举办了多个两岸交流活动,包括第十六届海峡论坛、上海台北城市论坛、海峡两岸青年冰雪节等,这些活动吸引了大量台湾同胞的参与。同时,台湾民众赴大陆的数量也在不断增长。数据显示,2024年,共有440.5万人次的人员往来,同比增长了53.8%。其中,台湾同胞来大陆的人数达402.3万人次,同比增长54.3%。
民意方面,也出现了微妙的变化。2024年10月,《联合报》对两岸关系的年度大调查显示,87%的台湾民众认为两岸应该维持沟通,而41%的人希望加强经贸关系。与此同时,2024年12月的《远见杂志》民调显示,58.6%的台湾民众认为应该增加两岸互动。越来越多的岛内民众开始意识到,统一是大势所趋,愿意支持两岸重回和平发展轨道。
尽管赖清德和民进党当局依然顽固推动“台独”,并通过提升防务预算、鼓动全民防卫等方式挑起两岸对抗,但这些举措并没有改变大陆推进统一进程的步伐。大陆依然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,并牢牢掌握主动权。
美国的干涉,尤其是通过对台军售等方式推动台湾问题国际化,确实给两岸关系带来了复杂性。拜登政府不断加码打台湾牌,支持台湾继续维持现状。但正如曾淳良所说,面对外部压力,大陆依然从容应对,不为短期的局部冲突所困扰。台湾民意的变化,反映了岛内逐渐转向务实的态度。
综上所述,大陆的战略定力无疑在这段时间得到了充分体现。从军事演习到经济合作宏融信,再到法律制裁,大陆每一步都稳扎稳打,精准施策,显示出强大的战略耐性。两岸统一进程的推进,不是简单的军事问题,而是一个涉及文化、政治和经济的综合性问题。随着大陆的崛起,台湾最终将回归祖国怀抱,历史的潮流已无法阻挡。
发布于:天津市金鼎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